很多服装人还没有明白,革他们命的不是电商,而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,商品直接从工厂或是源头直达到消费者,缩短了商品和消费者的距离,一下子让中国的服装产品都摆在用户的眼前,各种商品不再是奇货可居,价格都透明了,暴利没有了,只要想买都可以买,所以就不难解释爆款少了,利润少了。也就是说,时代的发展要求他们能够与时俱进,懂得利用工具,改变自己的思维及经营方式,才有可能突围。
服装生意难做,有以下几大原因
不保护行业,野蛮发展
中国人的精明是全球出名的,听起来好像很不错,但往往都是“聪明反被聪明误”,为了精明一时,背后不知付出了多少代价。就拿服装行业来说,全球最快的生产速度在中国,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理解,不是说ZARA是最快的吗?其实咱们十三行的速度,不知道甩ZARA几条街!在十三行开档口的人可能笑而不语了。
十三行的速度是让人无法想象的,从中午12点左右关档开始,真正的一天忙碌开始了,坐车到站西,到白马红棉找到好看的爆款,马上杀到中大附近的版房工作室,这边开始打版,那边就开始在面料城找相关的面辅料,版打完了,面辅料也齐活了,审版,修版,通知面辅料行备料,6点左右然后拉到工厂,9点就已经开始上车位了,然后第二天凌晨货就发到档口了,基本上一个款24小时不用就可以摆到货架上了,听起来好像很拉风,其实伤害的是整个行业,首先大家互相抄版,就注定了量的分流,以前批发一个款可以卖到几千甚至几万件,而现在,一个好的款,第二天满批发市场到处都是,而且还要便宜,便宜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,换面料,换做工,换工艺。
对于零售用户来说,看到的都是同样的图,谁会去关注这么多,这就是很典型的劣币驱良币的例子,长期下来,谁也不会去开发新的款式,便宜5块钱就能多吸引到80%以上的客人,所以为了控制成本,本来真丝面料的就会换成仿真丝,30元加工费减少到20元,最终倒霉的是整个服装行业,产品质量越来越差,款式越来越少,所以生意不好是正常的,中国人的心态就是能捞就拼命先捞,捞完再说,这个行业不能做了,再换做其它的。
成本上涨,利润减少
随着中国的人口红利期结束,各行各业的人工成本都直线上升,现在的一线车位,月工资过万都是很正常的,像这种生产工人,都是包吃住,所以算下来,一个工人的开支就要占到13000左右,这如果是几年前,都可以弄一个小组了,除了工资这些看得见的成本上涨外,现在的工人素质和管理也是很让工厂为难的事,现在的工人不能说,一说马上走人,质量问题不负责返工,所以经常去工厂拿货的人就能看到很多苦悲的老板亲自在返工。
工人工资上涨,老板天天在返工,所以工厂的效益可想而知,工厂没办法也只能提高出厂价了,然后整个市场都是在拼价格,无形中利润就少了很多。一般来说做服装批发的档口至少都要配一到几个的小妹,现在的小妹动辄就是几千的基本工资,再加上提成吃住等,加起来也是万出头了。还有大头的是万恶的租金,不管生意好不好,反正每年租金是一定会上涨,所以加上这些七七八八的东西,这生意就根本没办法做了。
不愿接受新鲜事物
近两年的互联网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,让很大一波人续命成功,而还有很大一波人就在坐着等死,按照正常的28法则来说,一个行业20%的商家赚钱很正常,但为什么是这20%,很多人没有去想,为什么他们能做得好。
做得好的大多是意识上作出重大改变,比如对待拿货的客人,条件也慢慢放宽,不像以前硬性规定一次得拿多少钱的货,甚至还有很多现在都会提供一件代发服务;服务也好了很多,退换货的都会马上处理,不像以前,脸朝西,看到换货的客人都是爱理不理,这样下去,下次客人也不愿意再去了,现在货市场上一抓一大把, 所以不会作出改变的人一定会被淘汰,生意一定不会好起来的,尤其是对客人的重视程度。
综上几个原因,现在服装行业整体生意都不太景气,生意不好,关门转档比比皆是,所以一定要想办法跳出现状,否则很难扭转现在的局面。比如,现在沙河很多服装老板都在用的一起火,就是服装批发生意的出路所在。这是一套软硬一体的服装管理设备,以商品数据化作为切入点,在帮你做好这些基本的商品数据管理工作之后,进而为你提供对接各大线上销售平台(淘宝、京东、阿里巴巴)的接口,为你开通更多销售渠道。